服务热线:  
纵横文化
CULTRUE
信息通信技术综合服务商
纵横文化 Case
Case

每月书单

日期: 2015-12-21
浏览次数: 1227

 

【悦读】洞察互联网的二十本书

       如何理解互联网,是我们当下需要应对的重大议题。要理解互联网,我们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事件和仅对事件做出短线的反馈,而必须尝试了解互联网、社会网络、科技产业、信息媒介的脉络。为什么在做着实践操作的我们,要读一些看似理论性的著作,而非那些更偏重实务型的?实务型的书籍其实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,因为实际情况总是千差万别,而理论性的著作却在更根本的层次帮我们理解所要应对的议题。

 

一、《知识的边界》
[美]戴维·温伯格/著,山西人民出版社,2014年12月

 


       由胡泳翻译的《知识的边界》,毫无疑义地占据了这份清单第一条的位置,并且这份只有20本书的书单中有了温伯格两本书,另一本是《小块松散组合》。这本书重要,是因为它关注了最重要的事情:“知识”,它所讲的是“知识的网络化”(the networking of the knowledge),并且温伯格讲出极具说服力的观点:

      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,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,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,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。房间里最聪明的,是房间本身:是容纳了其中所有人与思想,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。

 

二、《硅谷百年史: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(1900-2013)》
[美]阿伦·拉奥、[美]皮埃罗·斯加鲁菲,人民邮电出版社,2014年4月

 

 

      《硅谷百年史》把我们带到超长的历史空间,看看硅谷怎么成为创新与财富创造之地。故事可以一个个看,但在开头作者对金钱和财富所做的区分,或许可以成为我们跟随他们理解硅谷的一条线索:

      硅谷人对此的态度简而言之是:财富不等于金钱。……财富由用以改善人们生活的商品和服务组成。它包括有形的商品(视频、衣服、房屋、汽车、电器和用具等)和无形的活动(度假、飞行、理发、美甲、保健和教育服务等)。

      硅谷在创造的是财富。


三、《技术至死: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》
[白俄]叶夫根尼·莫罗佐夫/著,电子工业出版社,2014年6月

 

      本书的书名,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是:《拯救一切,点击此处:技术解决方案主义的愚蠢》。多数研究者把互联网看成是乌托邦,莫罗佐夫一直把互联网看成反 乌托邦,技术至死是他的观点的大汇集。莫罗佐夫还有一本流传甚广的书《iGod》,从书名可可以看出这是一本乔布斯批评传记。

       在之前的互联网时代,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互联网和生活并行不悖,我们可以自由在两边切换。而现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互联网就是生活,怎么面对技术的另一面,的确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核心议题之一。

       莫罗佐夫试图提醒我们看到代价,硅谷式的解决方案主义的代价:“硅谷力图通过提高效率、透明度、确定性和完美性,消除其邪恶的双生子,如阻力、不透明、模 糊性和瑕疵,把我们都装进数字约束衣。而这终将证明是代价高昂的。这一高昂成本尚未进入公众视野,而且仍将如此,假如盲目追求硅谷伊甸园的我们,不能从根 本上探究,我们为何对‘互联网’这个惑人标签下的各种技术如此痴迷。”


四、《互联网思想十讲》
段永朝/著,商务印书馆,2014年10月

 


        段永朝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研究者,这本书是他在北京大学一门课的讲义。在书中我们或许并不能明确读到多少作者的独创看法,但这本书会是我们深入理解互联网的一个引子,他带我们走进去。摘引作者书中的一段话作为引子:

        需要将技术的互联网和作为商业的互联网(简言之,就是工具性的互联网),纳入到更加宽广的历史背景中审视。作为脱胎于工业时代的产物,互联网思想中必然携 带有工业时代的基因;但互联网基因中的‘后工业时代元素’又使得它注定将扮演颠覆和反叛的角色。同时,作为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,互联网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 与人、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机器的关系,也是理解互联网思想的重要维度。


五、《信息的社会层面
[美] 约翰·希利·布朗、保罗·杜奎德 / 著,商务印书馆,2003 年 10 月

       这本书是一本被严重低估的著作,作者布朗是施乐公司首席科学家和著名的施乐研究中心(PARC)的主任,杜奎德是在伯克利和 PARC 同时任职的社会学家。把这本书列为“洞察互联网的二十本书”2014 版的第一本,是因为,二位作者十多年前所讨论的问题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,正再次变得重要。

       过分专注于信息造成了对社会环境的忽视,但正是后者有助于人们理解信息可能意味着什么,以及为什么信息很重要。


六、《大数据时代:生活、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

[英] 维克托·迈尔 - 舍恩伯格、肯尼思·库克耶 / 著,浙江人民出版社,2013 年 1 月

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大数据是一个热门而有争议的词汇,《大数据时代》是一本有争议的书。争议在于,多数著作要么让我们恍然大悟,原来是这么回事,要么让我们感受到压力,变化 来了我们要行动。这本书作者做了很多的阐述,却始终在挑战我们的认知:要放弃因果,相信关联?因果是深嵌在我们的思维中的事物,我们都没准备好放弃。但我 们总是要思考,这本与我们常识相反的书,是不是可能说对了?

       社会(因为大数据)放弃了寻找因果关系的传统偏好,开始挖掘相关关系的好处。寻找原因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一神论,大数据推翻了这个论断。


七、《手机:挡不住的呼唤

[美] 保罗·莱文森 / 著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4 年 8 月


 

       保罗·莱文森是媒介理论家、科幻小说家,他可能更配得上得上新的麦克卢汉的赞誉。我们且看看他多年前的乐观主义预测,我们就活在他预言的现实之中:

       独立于手机的互联网,开发了海量、多样且容易检索的信息。有了手机之后,我们不但能够获取这些信息,而且能够与任何人交谈——在阳光下、大海边、山顶上或 城市中心的繁华街道边,想和谁交谈都行。有了手机之后,我们就不再二者必选其一:信息或现实、交谈或自然。那真是……鱼和熊掌二者皆得……


八、《数字化生存

[美] 尼葛洛庞帝 / 著,胡泳、范海燕 / 译,海南出版社,1997 年 2 月




 



         这本数字经典不用任何解释,值得一再被阅读和思考。

         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,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,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。


九、《小块松散组合

[美] 戴维·温伯格 / 著,中信出版社、辽宁教育出版社,2003 年 1 月





        戴维·温伯格应该获得和尼格洛庞蒂、凯文·凯利一样的地位,未能获得这样的地位可能是因为,他关注的问题不够宏大,但他的洞见至今仍可以用来预测互联网的发展。他参与创作 The Cluetrain Manifesto(线车宣言),但他最重要的著作,毫无疑问是《小块松散组合》,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石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 网络价值并不是来自于其整体运行的效率,而是来自于大量的小块内容,这些小块指向更多的小块。并且,更为重要的是,网络不仅仅是将网页组织起来,而且还以一种新的方式将人类组织起来。我们是网上真正的‘小块’,我们正在用自己仍然在不断发明创造的方式松散互联。


十、《链接:网络新科学

[美] 艾伯特 - 拉斯洛·巴拉巴西 / 著,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7 年 4 月

(《链接 : 商业、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 (十周年纪念版)》,浙江人民出版社, 2013 年 8 月新版)


         巴拉巴西这本《链接》并未引起多大的影响,这很让人遗憾,因为这是一本对所有的网络进行分析的著作,让我们全面了解网络科学,与之对等的,大概只有讲述复杂理论《复杂: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》一书。巴拉巴西另有一本《爆发》有中文版。

        21 世纪初,一伙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发现,网络具有深层的秩序,依据简单而强有力的规则运行。这一领域的知识,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时尚、病毒等的传播机制,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健性,以及经济体系的脆弱性——甚至是民主的未来。


十一、《信息规则: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

[美] 卡尔·夏皮罗、哈尔·瓦里安 / 著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0 年 6 月

 

         卡尔·夏皮罗、哈尔·瓦里安这两位伯克利的经济学教授十多年前的著作,现在看依然有着预言意义。我们现在应该还偶尔读到哈尔·瓦里安的声音,他自伯克利退休之后,现为 Google 的首席经济学家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你想理解互联网对你和你的企业有何意义,你可以从百年前电话系统的建立中得到许多启发。


十二、《信息就是信息:布隆伯格自述

迈克·布隆布格 / 著,1998 年 1 月

 

         很多年,都没有考虑把《信息就是信息:布隆伯格自述》纳入这个书单,但现在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错误,现在必须修正这个错误。这些原因和布隆布格是不是纽约市长无关,原因有二:第一,他创造的 Bloomberg 的信息服务,至今为止可能是最强大的、最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服务之一,不逊于 Google,要知道那是诞生在互联网真正商用之前的时期。第二,随着今年国际各大投行有条件限制交易员们使用 Bloomberg 的即时通讯聊天室,我们才发现这个在互联网之前创造的 IM 工具,有着如此巨大的隐秘影响力。

         我们的第一批产品包括 22 套终端、键盘和显示器,我们的计划是给美林公司安装他们订购的 20台,我们自己用另外两台作为技术开发和后援服务。结果不用说你也想得到,我们所有 22 台都装在他们的交易大厅里。--1982


十三、《众声喧哗: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

胡泳 / 著,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8 年9 月


  

        本书是胡泳博士论文改编补充而成的,他自己说这像“试图跟踪一个快速移动的靶子”。这本书同时也是“思想 @网络. 中国”系列研究的中的一本,其他著作还有李永刚所著《国家防火墙:中互联网监管的政治学分析》。

        在这样一个时代,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会呈现什么样的特点?个人如何进行自主的信息发布和思想表述?网络空间中能否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话语?共有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界限,具备社区性、互动性和匿名性等不同面向,对这些面向该如何在理论和时间上进行框定?


十四、《长尾理论

[美] 克里斯·安德森 / 著,中信出版社,2006 年


 

         克里斯·安德森近年来持续地推出新的“观念”,长尾理论即是他一系列理论的起点,之后有“免费”、“创客”等。过了很多年看,长尾理论不再热门,但可能逐渐地变成现实。

        千篇一律或说一种产品卖遍天下的时代正在结束,它的地位正在被一种新事物取代——一个多样化的市场。


十五、《认知盈余:自由时间的力量

[美] 克莱·舍基 / 著,胡泳/沈满琳译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1 年

 

        克莱·舍基(Clay Shirky)近年来有多本著作出版,除了这本《认知盈余》之外还有《未来是湿的》(又译《人人时代》)。《认知盈余》可以与《维基经济学》对照阅读,因为维基百科很大程度上是认知盈余的最佳案例,一部分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最终凝聚成人类众多知识库中的一个。

       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,因为我们现在可以把自由时间当做一种普遍的社会资产,用于大型的共同创造的项目,而不是一组仅供个人消磨的一连串时间。


十六、《

[美] 约翰·巴特利 / 著,中信出版社,2006 年

 


        搜索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基础架构。现在来看,当时印在《搜》中文版封面的观点都有点过时,“搜索是通向整个世界的兴趣和欲望的窗口”,但搜索没有过时。关于 Google 的书有不少,除此之外还有《In The Plex》、Jeff Javis 的《Google 将带来什么? 》,各有特点,但无疑要理解搜索,最值得推荐还是这本《搜》。

       管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,使所有人都能得到和使用它们。


十七、《Facebook效应:看Facebook如何打造无与伦比的社交帝国

大卫·柯克帕特里克 / 著,华文出版社,2010 年



        这本书是创造 Facebook 的故事,它真实地记录了 Facebook 的历程。或许可以与另外两本书对照,一本是新书《孵化 Twitter : 从蛮荒到 IPO 的狂野旅程》,一本是《谁偷了 MySpace : 被社交网络改变的疯狂世界》。

         在 Facebook 上人们给群组起的标题大多是“我打赌能找到 100 万个讨厌乔治·布什的人”此类,但莫拉莱斯不喜欢这样的标题,尽管他觉得这 100 万的想法很好,但是这类标题太幼稚了。有一首著名的西班牙歌曲叫“100 万个朋友”。一百万个反对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人?“声音”听起来更有味道,于是他决定给群组起名为“反对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 100 万个声音”。


十八、《被出卖的新闻界:相信我,我在说谎,一个媒体操纵者的告白

莱恩·霍利得 / 著,2013 年 2 月,脸谱出版(台湾)



        莱恩·霍利得是 American Apparel 的行销总监,在这本书很有趣的书名的书里,他讲了实话:“相信我,我在说谎( Trust me, I’m Lying)”。

        说好听一点,我的工作是负责行销和公关,或是搞网络行销策略和广告的人员。但那是为了掩饰我丑陋的实际工作,其实我真正的工作是一个媒体操纵者,利用对网络特性的撒谎、贿赂,靠谎言陌生。就是欺骗媒体,再任由媒体来欺骗你;所以我也算是那些畅销博客作者和知名品牌的共犯。


十九、《游戏改变世界: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

简·麦格尼柯尔 / 著,浙江人民出版社,2012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,偶尔总有冒出一点担心,我们是不是在浪费他人的时间?比如,卡尔所著的《浅薄》就痛斥互联网的负面影响。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。但也有乐观主义者如斯蒂文·约翰逊,他有本著名的书,题为“所有的坏事对你来说都是好事”( 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),他用电视、游戏等领域的研究雄辩地说明: 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。游戏改变世界则是另一本超级雄辩的著作,现实已经破裂,人们在游戏中重建现实。

        现实世界没有办法像虚拟空间一 样,轻轻松松就能让人享受到精心设计的快乐、惊险刺激的挑战以及强有力的社交联系,它没有办法同样高效地激励我们。现实不是设计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潜 力的,也不可能从头到尾都让我们兴高采烈。因此,游戏玩家越来越多地生出一种感觉:和游戏相比,现实破碎了。


二十、《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

[加拿大] 简·雅各布斯 / 著,译林出版社,2005 年 1 月


 

        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,城市的演变与规划是核心一环。而最近这几十年,人们在另一空间经历城市几千年的演变:信息网络之城的涌现。新近的变化是,过去 我们只是以虚拟之身在网络中,移动互联网让我们的现实之身也置身其中。信息网络业的工作者的角色,即是信息之城的规划师,他们和建筑规划师要解决的问题实 际上是一样的:“如何规划一个可实际运行的、有活力的城市?”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该仔细研读简·雅各布斯的城市规划名著《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》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  在雅各布斯之前,城市规划被“想像”主导,建筑规划师们浪漫地想像城市应该是什么样,如花园城市、辐射城市、城市美化,然后用这种想像指导城市改造。在信息 网络领域,乌托邦般的“梦想“(应该是什么样)的影响可能更大。雅各布斯则力图扭转这一切,她让关注焦点回归到“城市在真实生活中是怎样运转的”。雅各布 斯揭示的城市规划的一类错误,在网络之城中也再明显不过:“只知道规划城市的外表,或想像如何赋予它一个有序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外部形象,而不知道它现在本 身具有的功能……”


其他相关书籍:

·《信息简史》,[美] 詹姆斯·格雷克,人民邮电出版社,2013年10月

·《信号与噪声》,纳特·希尔弗 / 著

·《市场就是谈话》,[美] 里克·列文,克里斯托弗·洛克,戴维·瑟尔斯, 戴维·温伯格 / 著,中信出版社,2002 年 9 月

·《群众与权利》,[德] 埃利亚斯·卡内提 / 著,中央编译出版社,2003 年月(Mass Und Macht, Elias Canetti,1960),此为 1981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提最具影响力的著作

·《坏事变好事: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》,[美] 斯蒂文·约翰逊 / 著,中信出版社,2006 年

·《当下的冲击:当数字化时代来临,一切突然发生》, [美] 达格拉斯·洛西科夫 / 著,中信出版社,2013 年 10 月
·《移动浪潮: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》, [美] 迈克尔·塞勒 / 著,中信出版社,2013 年 1 月
·《群的智慧:向蚂蚁、密封、飞鸟学习组织运作绝技》,Peter Miller,2010,天下文化(台湾)
·《网络共和国: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》,[美] 凯斯·桑斯坦 / 著,上海世纪出版集团,2003 年 6 月


作者:佚名
文章来源:
刘琪的商业观察

上一篇:无下一篇:无
Copyright ©2005 - 2013 厦门纵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
地址:中国·厦门·软件园二期观日路16号01-02单元

传真:+86 0755-2788 8009
邮编:330520
公众号